发布日期:2025-09-11 23:30:14 点击次数:
在NBA薪资水平飞速膨胀的今天,一则来自美国媒体的对比数据引发了广泛讨论:俄克拉荷马雷霆队的超级后卫谢伊·吉尔杰斯-亚历山大(Shai Gilgeous-Alexander)在下个赛季开始的五年顶薪续约合同中,单年年薪预计将达到约6000万美元,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数字将超越2013-14赛季圣安东尼奥马刺队整个球队的薪资总额(约5800万美元),短短十年间,联盟的财政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一对比不仅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数字游戏,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NBA在经济规模、转播合同、球员价值评估以及球队建队哲学上的深刻变革,从马刺那支充满传奇色彩的“平民冠军”队伍,到如今超级顶薪成为球星标配的时代,篮球世界的故事早已换了篇章。
将时间拨回2013年的夏天,NBA刚刚与ESPN、TNT达成了为期9年总价240亿美元的转播合同,这在当时已被视为一笔巨款,为联盟未来的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所有人都未曾预料到,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025年的今天,NBA正处在下一轮媒体版权谈判的前夜,现有合同将于2024-25赛季后到期,而新合同的金额预计将迎来又一次惊人的飞跃——有分析师预测,其总价值可能达到惊人的750亿美元甚至更高,媒体版权费用的飙升,直接触发了联盟工资帽(Salary Cap)的暴涨。
工资帽是决定球队薪资空间和球员合同大小的核心机制,2013-14赛季,NBA的工资帽约为5867万美元,奢侈税起征点为7174万美元,而根据最新预测,2025-26赛季的工资帽预计将突破1.6亿美元大关,这意味着,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联盟的财政规模膨胀了近三倍。
正是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亚历山大的超级顶薪(预计占工资帽的35%)才能达到6000万美元的量级,而这在2014年,几乎是天方夜谭,当时,联盟最高薪球员是已故的湖人巨星科比·布莱恩特,他的年薪为3045万美元,这已是当时令人咋舌的天文数字,却仅是如今顶薪球员的一半。
当我们惊叹于现今的巨额合同时,更不能忘记2013-14赛季那支马刺队的伟大与独特,他们不仅是薪资控制的典范,更是团队篮球的终极化身。
那支球队的核心框架是“GDP”组合——蒂姆·邓肯、托尼·帕克和马努·吉诺比利,这三名未来名人堂成员均处于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但他们为了球队的竞争力,都做出了巨大的经济牺牲,邓肯当年年薪1036万,帕克1250万,吉诺比利更是仅拿750万美元,他们的薪水远低于其市场价值,这种牺牲精神为球队留下了宝贵的操作空间,用以签下和培养角色球员。
球队的其余部分由一群功能明确、性价比极高的球员组成:科怀·伦纳德(当时的新秀合同后期,年薪189万)、丹尼·格林(376万)、鲍里斯·迪奥(470万)、帕蒂·米尔斯(113万)等,主教练格雷格·波波维奇化腐朽为神奇,将这支“平民化”的球队打造成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
他们的篮球哲学极致的无私,强调球的转移和整体防守,在那个赛季,他们打出了行云流水般的进攻,最终以62胜20负的联盟最佳战绩进入季后赛,并一路高歌猛进,在总决赛中以4-1的比分完美复仇了拥有勒布朗·詹姆斯、德维恩·韦德和克里斯·波什的迈阿密热火队,赢得了队史第五座总冠军奖杯。
马刺的成功证明,在旧的薪资体系下,通过管理层的精明操作、核心球星的牺牲以及无与伦比的球队文化,完全可以打造出一支具有统治力的冠军之师,他们的总薪资(约5800万)恰好压在工资帽附近,是“花小钱办大事”的经典案例。
快进到今天,谢伊·吉尔杰斯-亚历山大的崛起代表了NBA另一种建队模式和球员价值实现的路径。
作为俄克拉荷马雷霆队的绝对核心和联盟新晋MVP候选人,亚历山大凭借其无解的中距离投射、犀利的突破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已然跻身联盟顶级巨星的行列,他不仅个人数据耀眼,更带领一群年轻才俊将雷霆队重新带回了西部豪强的行列。
在当前的劳资协议(CBA)下,像亚历山大这样符合“指定新秀条款”的球员,有资格与母队签下一份起薪最高为工资帽30%(若触发“罗斯条款”,可达35%)的五年顶薪续约合同,这份合同是对他个人能力的最高认可,也是雷霆队为了锁定这位建队基石必须付出的代价。
与当年马刺队球星主动降薪不同,如今的联盟,超级顶薪已成为留住超级巨星的标配,球员的个人品牌价值、市场影响力以及对比赛的决定性作用被无限放大,球队愿意为他们认为能改变命运的球员一掷千金,6000万的年薪,在2025年的语境下,并非管理层的失智,而是市场规律下的必然选择,它代表了联盟对个体巨星价值的肯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马刺模式与雷霆(或者说现代)模式,反映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截然不同的建队哲学。
2014年马刺:极致的团队平衡。 在相对有限的薪资空间内,马刺管理层追求的是极致的阵容深度和化学反应,他们不依赖单个超级巨星的超强发挥,而是通过体系让每个人都有所贡献,薪资结构扁平化,核心与角色球员差距不大,这促进了更衣室的和谐与场上的无私。
2025年雷霆:围绕巨星的辐射型建队。 现代NBA更多球队倾向于先确立一位无可争议的超级巨星作为核心,然后以其为基础,搭配功能型角色球员和年轻资产,亚历山大的巨额合同必然会占据球队薪资空间的很大一部分,这意味着雷霆后续的操作需要在有限的剩余空间内,通过选秀(如切特·霍姆格伦、杰伦·威廉姆斯)、底薪老将和特例条款来填补阵容,这对管理层的选秀眼光和抠细节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
两种模式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它们都是各自时代规则的产物,马刺的成功难以复制,因为它需要天时(GDP的降薪)、地利(出色的管理层)与人和(波波维奇的体系)完美结合,而现代以巨星为核心的建队模式则更具普适性,但风险也极高:一旦顶薪球员遭遇严重伤病或状态下滑,球队未来多年的竞争力将大打折扣。
美媒晒出的这组对比,其意义远不止于“看,现在钱多不值钱”的调侃,它深刻地标记了NBA从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跨越。
从2014年到2025年,我们目睹了联盟经济规模的指数级增长,见证了球员权益和价值的空前提升,也经历了建队思维从“团队优先”到“巨星驱动”的演变,马刺队的5800万总薪资,镌刻着团队篮球的辉煌与浪漫;亚历山大的6000万年薪,则彰显了个人能力的价值与时代赋予的财富。
篮球比赛的本质从未改变——将球投进篮筐,并阻止对手这样做,但围绕这项运动的一切,包括其经济生态、比赛风格和成功公式,始终处于动态的、加速的演进之中,这组跨越十年的薪资对比,正是这种演进最直观、最震撼的注脚,它让我们在惊叹于数字变化之余,更深刻地思考篮球这项运动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