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足球赛事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发布日期:2025-09-24 01:30:20 点击次数:

在纽约曼哈顿晨边高地的哥伦比亚大学校园里,一位身姿挺拔的东方青年正快步走向图书馆,他背着沉重的书包,手中还握着一把细长的剑袋——这里面装着的,是他与世界对话的“语言工具”,他就是费若秋,从法国击剑赛场一路“刺”入美国常春藤名校的中国剑客。

从剑道到象牙塔:不寻常的转型之路

2023年9月,当费若秋收到哥伦比亚大学录取通知书时,他刚刚在法国尼斯举行的国际击剑锦标赛上获得铜牌,一边是熠熠生辉的运动员生涯,一边是世界顶尖学府的召唤,这位25岁的年轻人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惊讶的决定:暂时放下剑柄,拿起书本。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生涯巅峰期选择求学。”费若秋在哥大Butler图书馆的休息区接受我们独家专访时坦言,“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进攻和防守,更是如何在瞬息万变的局势中做出最佳决策,就是我人生中需要做出那个‘最佳决策’的时刻。”

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他12岁那年,当时随着父母移民法国的他,因为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一度变得沉默寡言,直到有一天,学校组织参观当地击剑俱乐部,他第一次拿起剑柄,仿佛找到了与世界沟通的新方式。

“击剑是一种沉默的语言,不需要太多言语,只需要专注和观察。”费若秋回忆道,“它让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对手的微小动作,预测下一步行动——这种能力不仅在剑道上有用,在生活中同样宝贵。”

双线作战:运动员与大学生的双重身份

进入哥大后,费若秋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与哲学双专业,这个看似与体育毫无关联的组合实际上蕴含着他独特的思考。

“击剑本质上是一种身体与思维的博弈,而计算机科学是逻辑与创新的结合,哲学则帮助我理解思维的本质。”费若秋解释道,“这三者看似不同,实则都在探讨同一个问题:如何在复杂系统中找到最优解。”

大学生活并不轻松,尤其是对一名职业运动员而言,费若秋的一天从清晨5点半开始:一小时的体能训练,然后上课、图书馆学习、参加学术讨论,晚上还要进行两小时的击剑训练,周末则被比赛和学术研究填满。

哥大击剑队主教练罗伯特·多斯对此赞叹不已:“费若秋是我见过的最自律的运动员之一,他能够将竞技体育中的专注力和纪律性完美应用到学术研究中,这种能力非常罕见。”

这种双线作战的经历也让费若秋形成了独特的学习方法,他将击剑训练中的“分解练习法”应用到学习中——将复杂的知识分解为小块,逐个攻克;将学术研究中的系统思维应用到击剑中,更好地分析对手的策略模式。

东西方教育体系的碰撞与融合

拥有在中国接受基础教育,在法国发展体育生涯,如今在美国求学的独特经历,费若秋对东西方教育体系的差异有着深刻体会。

“中国的教育强调基础知识和纪律性,这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法国的体育训练体系注重技术和战术的创新,培养了我的创造力;美国的教育则鼓励跨界思维和实际应用,让我能够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贯通。”费若秋分析道。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这种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在他的学术研究中已经显现出来,费若秋目前正在参与一个跨学科研究项目,尝试用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击剑运动员的决策模式,探索人工智能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潜力。

“我的梦想是开发一套智能训练系统,能够帮助运动员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决策模式,优化训练效果。”费若秋的眼睛闪烁着光芒,“这需要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来实现算法,需要哲学思维来理解人类决策的本质,当然还需要我对击剑运动的亲身实践。”

挑战与成长:在象牙塔中重新定义自我

转型之路从不平坦,费若秋坦言,大学生活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他说,“作为职业运动员,我习惯了专注于单一目标,但现在我需要同时应对课程、研究项目和训练比赛,这要求我不得不重新规划我的优先级。”

学术上的挑战同样不小,尽管有扎实的基础,但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学习计算机科学和哲学这两门深度依赖文化语境的学科,仍然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我记得第一学期上一门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哲学课时,那些复杂的概念和英语专业术语让我几乎想要放弃。”费若秋回忆道,“但击剑比赛的经验告诉我,最困难的时候往往就是突破的前夜,于是我花了整整三个月时间,每天额外拿出两小时阅读和请教教授,最终不仅跟上了课程,还获得了A的成绩。”

哥大哲学系教授海伦·米勒对这位特殊的学生印象深刻:“费若秋带来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他将体育竞技中的实践经验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常常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他在课堂上的发言总是建立在扎实的逻辑推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这很难得。”

未来规划:连接剑道与学术的桥梁

对于未来,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他打算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攻读认知科学或体育科技相关的研究生学位,最终希望能够搭建起连接竞技体育与学术研究的桥梁。

“现代体育已经进入了科技与人文深度融合的时代。”费若秋说,“运动员不再只需要训练身体,还需要理解数据分析和心理策略;体育科技研究者也不能只待在实验室里,需要真正理解运动员的实际需求,我希望能够成为沟通这两个世界的桥梁。”

为此,费若秋已经在校园内发起了一个名为“运动员学者”的社团,吸引了一批同样具有运动员背景的学生,共同探讨如何将体育训练中的经验应用到学术研究中,以及如何用学术思维提升运动表现。

“我们正在开发一个项目,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击剑比赛场景,帮助运动员训练决策能力。”费若秋介绍道,“这个项目结合了计算机图形学、认知心理学和体育训练理论,正是我所设想的跨学科研究的完美范例。”

回馈与传承:从受益者到引领者

尽管课业和训练繁忙,费若秋仍然定期通过线上方式指导法国和中国的一些年轻击剑运动员,他特别关注那些来自移民家庭或经济条件有限的青少年,因为他自己曾经经历过类似的挑战。

“体育曾经给了我改变命运的机会,现在我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通过体育找到自己的道路。”费若秋说,“我指导的一个巴黎郊区的年轻人最近入选了法国青年队,这比我自己赢得比赛还有成就感。”

费若秋还计划在毕业后建立一项奖学金,专门支持那些希望兼顾学业和体育运动的年轻运动员。“很多人认为体育和学术是非此即彼的选择,但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证明,二者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在哥大古老的图书馆窗外,夕阳为曼哈顿的天际线镀上了一层金色,费若秋收拾好书包和剑袋,准备前往训练场,当他走在哥大校园里,身影在古老建筑的映衬下显得既现代又传统,既东方又西方——正如他本人一样,融合了多种文化背景和学科领域,正在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道路。

“击剑教会我: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好的进攻是找准时机。”费若秋微笑着说,“就是我人生中瞄准时机、主动出击的时刻,无论是在剑道上还是在学术领域,我都准备好了。”